社会热点:高铁是个奇特的行业,了解越深,看到的故事越多,就连一个小小的紧固件,背后都有故事,更不要提每年几十亿的集便器市场——原铁道部运输局长张曙光的妻子就是这个市场中活跃的中间人。
事实上,高铁的很多产品都打上了垄断的印记,《新世纪》周刊一期封面报道《奢侈动车》揭示的还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,那些所谓高科技公司背后隐藏的垄断利润就更高。
业内人士将这种“完全靠关系赚取高额利润”的现象称为掠夺性垄断,就连南车主机厂的人对这类企业也很反感。我们在对卫生间、座椅、空调、制冷、照明等系列产品进行调查过程中,发现了一系列这样的公司,他们并无技术与资金实力,靠铁道部安排与外商合资而具备资质,甚至在他们还没有生产出产品的时候就可以获得订单,然后从业内有资质的企业采购,这样的代理商也不再少数,而这些企业以民企居多。在张曙光被查之后,多位民企老总被问询,背后的利益关系令人生疑。
我们相信,掠夺性垄断绝不仅仅是上述细分市场,它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,因为铁道部的招投标体制使然——已有的审批流程、第三方认证作用很小,人为的点装成为主流,一纸电文,一个电话就起作用,甚至铁道部的个别官员已经身兼某些产品的销售代表,帮企业进入路局、主机厂,每年至少获利几百万。
谁在为高额采购支付代价?第一采购方是南北车,但他们已经上市多年,该降低的成本降不下来,难道损害的不是投资者的利益吗?
第二采购方是铁道部,其采购资金来自财政拨款、银行贷款、市场发债,目前已负债累累,连当年的贷款利息都还不上,而那些腐败官员和问题企业却从中获利。
与动车采购相比,地铁的情况就好得多,造价与十年前引进时相比大概降低一半。为什么?竞争使然,一方面业主是各地的地铁公司,且公开竞标,而铁路只有铁道部一个业主;另一方面南北车的六家主机厂(每家各有三家在做地铁列车)之间的竞争甚至内部竞争就很激烈,主机厂有足够的动力降低成本。而动车采购是铁道部钦定,南北车没有什么竞争。
比较严重的是,这种利益瓜分与保护,关系型企业的进入,把真正技术型的企业挡在门外,技术型企业需要依附关系型企业才能进入市场,这一畸形的格局使高铁产业链不能健康发展,大大降低了投资效率。
弊端丛生,铁道部即使不进行机构改革,招投标改革亦是分内之事
本栏目内容的原创部分,版权属于韩美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、摘录和其它方式使用。经本站许可使用的内容,应在许可的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出处。
凡本栏目出自其它媒体的内容,旨在丰富网站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认可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原创作者认为不宜使用,请联系我们告知后,会尽快将其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