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会馆路十字路口有位老人家晕倒了。”12月12日中午1点30分,市民张女士打进宜宾新闻网说,一位老人无故晕倒,路人都不敢去扶他。
记者接到张女士电话后赶到现场,老人已经苏醒,但仍神志不清,不知道家庭详细地址,嘴里一直含糊不清地说着“谢谢大家”,了解情况后记者拨打了110报警电话。
“我路过这里的时候就看到老人晕倒在地,当时已有很多人围观,却没有人上前将老人扶起来。”张女士告诉记者,她担心老人是因脑淤血等疾病导致的晕倒而不敢轻举妄动,后来当老人自己苏醒过来无力站起来时,她才上前将老人扶起。
张女士说,周围的路人都怕遇到扶老人被讹钱的事情,所以没有人愿意扶起老人。张女士觉得问心无愧,所以见老人在地上挣扎想站起来时便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老人。
报警15分钟之后,长江大道派出所民警将老人接到派出所,在查清老人身份后将老人送到了位于女学街的家中。
“老人走失的案件太常见了,家里面有老人的市民应该引起重视,若是老人神志不清容易走丢,就该多加看管,或是在老人衣服口袋里放一张写有子女联系电话、老人名字和家庭住址的卡片,以防老人走丢。”长江大道派出所民警说。
中国青年报:84.9%公众坦言扶不扶老人很纠结
遇老人倒地 为何55.6%受访者选择直接走开
87.4%受访者表示当前普遍存在“扶老人”的道德焦虑
59.5%受访者认为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
“要弥补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,化解焦虑,制度保障是必须的。”郑路建议,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设立基金会,专门针对扶老人被讹的情况,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,从而减轻大家的顾虑,降低风险成本。“虽然大家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心与焦虑,但我相信,如果真的遇见类似情况,大多数人还是会伸出援手。”
调查中,28.1%的受访者认同,虽然扶老人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,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倒地,冷眼旁观的人是少数,大多数人都还是会伸出援手。